廣和中醫減重 中醫減肥 你該了解數十年有效經驗的中醫診所經驗技術~
中醫減肥需要強調身體體質,只要能識別出個人肥胖的因素,然後根據個人的體質和症狀,施以正確的為個人配製的科學中藥,減肥成功可被期待,已經有很多成功案例。這也是我們在中醫減重減肥領域有信心的原因。
廣和中醫診所使用溫和的中藥使您成功減肥而無西藥減重的副作用,也可減少病人自行使用來路不明的減肥藥所產生的副作用,不僅可以成功減重,配合飲食衛教得宜,就可以不復肥。
廣和中醫多年成功經驗,為您提供安全,有效的減肥專科門診。

中藥減重和西藥減重差異性:
目前普遍流行的是藥物減肥法,藥物減肥法分為中藥減肥法和西藥減肥法。有些人也會選擇抽脂等醫美方式。
但是在我們全套的中藥減肥計劃中,除中藥外,還有埋線幫助局部減肥的方法。
西藥減肥,除了雞尾酒療法外,早年流行的諾美婷也是許多人用西藥減肥的藥物。
但是近期大多數人都開始轉向尋求傳統中藥不傷身的方式來減肥,同時可應用針灸,穴位埋入等改善局部肥胖。

許多人不願嘗試中醫減重最大原因:
減肥的最大恐懼是飢餓。廣和中醫客製化的科學中藥。根據個人需要減少食慾,但是又不傷身,讓您不用忍受飢餓感
讓您不用為了減重,而放棄該攝取的營養。

廣和中醫還使用針灸和穴位埋線刺激穴位,促進血液循環和減肥。
許多人來看診的人,都相當讚許我們的埋線技術,口碑極好!
這類新型線埋法的效果可以維持約10-14天 但不適用於身體虛弱,皮膚有傷口,懷孕、蟹足腫病人,必須要由醫師評估情況才可。
如果您一直想要減肥,已經常試過各類坊間的西藥還是成藥,造成食慾不振或是食慾低下,甚至出現厭食的狀況,營養不良的情形


請立即尋求廣和中醫的協助,我們為您訂做客製化的減重計畫,幫助您擺脫肥胖的人生!

廣和中醫診所位置:

廣和中醫深獲在地居民的一致推薦,也有民眾跨縣市前來求診

醫師叮嚀:病狀和體質因人而異,須找有經驗的中醫師才能對症下藥都能看到滿意的減重效果。

廣和中醫數十年的調理經驗,值得你的信賴。

RV15VDEVECPO15CEWC15

 

...... 郎朗太太吉娜是「完美太太的樣版」? 當我們形容某個女人是「完美樣版」時,絕不僅僅是在形容這個女性個體,而是在向社會傳遞一種「女性標準」,「參與」構建一種大型的「女性養成」計劃。 而那個所謂的「完美樣版」,不過是傳統的男權評價體系給女人設下的「完美陷阱」。 一個現代社會大肆推崇吉娜這種通過婚姻改變命運的「女性成功」,是危險的,也是倒退。 yours 非非馬 本文作者:非非馬 01 三八節期間,「神奇吉娜」被吹捧成「完美樣版」 從這個三八節開始,郎朗新婚妻子吉娜,又「火」了一把。 ... 在一篇被廣泛轉載的文章里,吉娜被稱為「完美太太的樣板」,也成了「近些年富裕階層們心馳神往的媳婦標準」。 「因為她美麗有才華,智商情商雙高,手腳又勤快。」 細化一下,就是: 她面容立體精緻,身材豐乳肥臀細腰,號稱「人間芭比」,哦,56cm細腰甚至紅上了熱搜; ... 她還是得過獎的職業鋼琴師,畢業自名校; 她護夫愛夫粉夫,幾乎包攬全部家務。 而吉娜所代表的新一代女性,在嫁入富裕階層後不再像「從前的女性們」,「把生兒育女輔佐老公當成生命的全部」,「她們的重點」變成了「通過這段婚姻給自己增值」。(註:比如把自己打造成超級流量網紅,唱歌、走紅毯、代言、綜藝上不停,極富商業價值。) 所以,「神奇的吉娜,向我們展示了新一代女性擁有更多的職業選擇和職業想像的可能,事業與家庭兼得。」 這是我的朋友黃佟佟(黃小姐)原本在3月3日推送的《學術||神奇的吉娜,作為郎朗太太的社會學意義》(戳連結可閱讀)。 黃小姐的很多文章我都愛看,難得的將娛樂八卦寫出了深度。我也尊重她個人對朗朗太太做的這番社會學分析,其實,她文章的大部分篇幅是從旁觀察與描述神奇吉娜的「客觀存在」。 只是,當我看到那麼多公號,突然在三八節期間通過轉載這篇文章來競相讚美「神奇吉娜」,將吉娜當作「新一代女性」值得艷羨和效仿的「完美樣版」——這股輿論風潮,讓我十分警覺,嗅到了一種巨大的危險與倒退。 從Gina到吉娜,就來寫寫朗朗太太的反面社會意義。 02 從Gina到吉娜的「養成」 少女時期的Gina看著並不像如今這樣。至少從外形上看,不是。 根據報導,她與郎朗相逢於19歲。那時,她長這樣:清秀、圓潤,是美麗韓國少女的長相。 ... 胸部不似今日這般「壯麗」。 ... 腰部尺寸都看著與我們普通人無異。 ... 6年之後,當她與郎朗因刷屏的婚紗照再度亮相時,她的外形變化可謂「翻天覆地」:從亞裔美少女,徹底「轉型」成了「歐系芭比」。 ... 高鼻樑、大眼睛;腰身56cm,胳膊纖細,然而胸部卻絲毫沒有因為瘦身而受到一點影響,反而變得更加「outstanding」了——這「不科學」的變化,如果不是人造的結果,只能說是女主人公天賦異稟。 每個人當然都有權利按照個人意願來塑造自己的外形。但外貌這件事,也從來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審美選擇。 在以肥為美的時代,豐腴是美;在楚王好細腰的時代,細腰為美。 吉娜後天苦心雕琢出的「芭比身材」,符合的是至今仍占主流的男性審美。豐乳肥臀細腰,這種極致的所謂女性化特徵,沿襲的,是《花花公子》、「維密」所代表的男性審美。 ... 男人們依然還在社會資源分配與話語權中占據主導地位,他們以某一種標準為美,女人們就會自然地內化這種標準為自己的標準。 正如日本著名的女性主義學者上野千鶴子在她的暢銷名著《厭女》中所論述:外貌的價值,表面看來取決於身體的自然條件,其實也是社會性的。 也如勒內·吉拉爾在「慾望三角形」理論里所言,人們只欲他人所欲之物。外貌,也是他人承認之後才有價值。 對於女性而言,這個「他人」,主要是「男人」。而對於男性而言,對其他男性也構成強烈吸引力、並紛紛為其趨之若鶩的「美」,才對自己構成「美的價值」。 ... Becoming 鋼琴家名媛 不得不說,我們今日對完美吉娜的了解,主要都來自於鋪天蓋地的中文報導和介紹。 儘管,這些中文報導里都口口聲聲稱「德韓混血」(後來我們知道了,德國父親是她的繼父)、師從名師、少年得獎、蜚聲國際的吉娜是著名鋼琴家,可你如果真去搜索下英文版的Wiki,你會發現,這個著名的年輕女鋼琴家,居然連一個「獨立詞條」,都還沒有。她出現在「郎朗」的詞條中,身份是郎朗的妻子。 By the way, 因為嫁給周杰倫而名聲大噪的昆凌,如今也都有了自己的詞條。不過,可以預想,吉娜這麼發展下去,也快了。 且不談將來,不容否認的一個現實是,在Gina Alice Redlinger 成為朗朗妻子吉娜之前,她並非什麼在國際上被高度recognized著名鋼琴家。 事實上,如果你在Google上搜索Gina Alice Redlinger,你會發現,幾乎沒有什麼報導,更別提被諸如《紐約時報》、BBC這樣的國際著名媒體報導。她的名字開始出現,是因為她和郎朗的婚訊。即便如此,大的權威英語媒體里,目力所及,也只有《南華早報》報導了他們的婚事。好吧,調查記者出身的我,還真是出於好奇,把國際知名媒體幾乎挨個搜了一遍。 ... 至於Gina的國際得獎,well,你會發現,「神奇吉娜竟以一己之力」,向國人普及了「威斯巴登國際鋼琴比賽」、「慕尼黑青年鋼琴比賽」這兩個國際比賽。 你在Google輸入「chopin」(蕭邦),第一個跳出來的就是Chopin Competition,嗯嗯,就是李雲迪、傅聰得獎的全球頂級鋼琴大賽。 ... 可你如果在Google輸入「Wiesbarden」(威斯巴登),你會發現把「聯想輸入」從頭到尾刷個遍,也沒有Wiesbarden Competition。並且,在「Searches related to wiesbarden」的「威斯巴登相關搜索」中,你也壓根看不見這個鋼琴比賽。 ... 至於說這個「慕尼黑青年鋼琴比賽」——慕尼黑國際鋼琴比賽的確是著名的頂級賽事之一——但很遺憾,你如果在Google里中文搜索「慕尼黑青年鋼琴比賽」,你會「神奇」地發現,出來的搜索結果,幾乎全是與朗朗妻子吉娜緊密捆綁的。 ... 結論不言而喻,這不是什麼真正有分量的鋼琴大賽。而吉娜在這個大賽里究竟獲了什麼獎,我們也不得而知,因為鋪天蓋地的報導里,只有「獲獎」這個含糊的詞。 那麼,一個疑問就隨之而起:既然「國際青年鋼琴家」Gina並無相關英語媒體報導,在Gina成為朗朗妻子吉娜之後,這鋪天蓋地的個人經歷介紹,都從哪裡來的? 難道,都是我們行話所稱的「通稿」?如果不是主動性的信息發布,你很難想出合理的解釋。 那麼,為什麼要塑造這樣的「著名青年鋼琴家名媛」形象? 大約是,從心裡覺得只有王室才配得上郎朗的郎家,認為只有這樣的嬌妻,才配得起郎朗今日的身份地位。 Trophy Wife, 獎盃太太,即男人們認為最能輕易「標識」出自己身份地位的太太,從古至今,從西到東,歷來是權勢富貴階層擇妻的重要標準。 年輕美麗(漂亮好生養)、出身世家(至少也得良好)、知書達理(琴棋書畫)、賢良恭順(盡心輔佐丈夫照料家庭),這幾點,至今並無本質變化。 我曾經寫過的傑奎琳(戳連結可閱讀文章),她在成為甘迺迪夫人之前,就是被她的母親按照這套標準來「培養」的。 其中,學習文化藝術是少不了的,在女子可以準學進入大學之後,一張大學文憑也是為了增加女性在競爭男性資源時的「籌碼」,並且,還可以讓她們在「大學校園」這個普通人進不去、象徵著階層privilige的圈子裡「近水樓臺先得月」,儘早為自己物色「合適」的適婚男子。 ... 儘管嫁入富裕之家後,這些女性並不需要以自己的「文憑」來謀求工作——她們基本都成為了家庭主婦,但他們在教育中獲得的知識、skill,卻綜合「展現」著她們優良的家世、能勝任上流社會的社交規範和禮儀、能勝任子女的培養與教育。 講真,世界範圍內,只看一個女人的外表就娶回家的,大多是「暴發戶」。在中國進入「知本時代」之後,暴發戶明顯減少,而靠「知本」崛起的新富階層當然會「回歸傳統」,重新看重起女性在外貌之外的其它附屬價值。 ... 郎朗,大約可算作新興的「鋼琴知本家」。郎朗對妻子的選擇標準新鮮嗎?並不。Gina為成為吉娜所作出的努力新鮮嗎?也並不。 Becoming 中國好媳婦 之前,吉娜在機場不讓郎朗拎任何行李、自己承包所有行李的照片上過熱搜。後來,《幸福三重奏》真人秀時期,她全方位的粉自己老公、包攬所有家務,也上過熱搜。 ...... 在黃小姐的文章里,她提到了一個廣州老牌富翁的感嘆,「要是自己的兒子能娶到吉娜這樣的媳婦,就太好了。」在這個老牌富翁看來,吉娜「又純品又乖,又有才又靚」。 現在我來具體闡釋下這個典型的男性權勢階層代表所看重的這幾點。 才、靚:除了有利於保續後代DNA優良的實用價值,還可作為「裝飾品」展示,類似Trophy/獎盃。 純、乖:意味著高度的服從,便於支配、統治,既能保證夫家子嗣的血統純正,也同時能安於服從丈夫的權威,起到輔佐丈夫、做好丈夫賢內助的作用。而這一點,與女方能同時掙錢並不矛盾。只要,這不影響家庭,妻子風頭不蓋過丈夫。 話說黛安娜王妃當年被英國王室厭惡、拋棄,恰恰在於她違反了這致命幾點。 不安於分配給自己的角色;對丈夫出軌不滿憤怒,遂以婚外情、婚外性來自救或者說予以報復;而作為王妃,她風華絕代風頭無兩,遠遠蓋過了王儲查爾斯,引得後者乃至整個王室都強烈不滿。 才與靚,如果危及了純與乖,就不再是男性艷羨的trophy。 六年時間,郎家將「Gina」養成為「吉娜」,成為今日所謂新富階層的「完美太太樣版」。 可這樣的「樣板」與「養成」,真值得推崇嗎? ... 03 是「完美樣版」,還是「完美陷阱」? 當我們形容某個女人是「完美樣版」時,已絕不僅僅是在形容這個女性個體,而是在向社會傳遞一種「女性標準」,參與構建一種大型的、社會性的「女性養成」計劃。 本來,這世間如此多元,不僅「太太」不該有「完美標準」,「丈夫」、「孩子」等等都不該有所謂「完美標準」。 如果說吉娜是「完美太太的樣版」,無形之間已經是貶低了其它達不到這個「完美標準」的女性。 然而,這還並不是最要害的問題。 仔細分析那個所謂的「完美樣版」,不過依然是——傳統的男權評價體系給女人設下的「完美陷阱」。 讓女人心甘情願跳進這個「完美陷阱」的「通用誘餌」是什麼呢? 你如果符合或者高度接近這個樣板,你將可以逐得一個像郎朗這樣手握優質資源的男性。 你將可以以這個男性作為「幸福跳板」,獲得你想要的財富、社會地位、名聲,如果你願意,還有你自己的事業增值。 在一個男權社會,這看似確是女性的一條「捷徑」。半個多世紀之前,傑奎琳以嫁給甘迺迪作為實現「個人成功」的跳板;半個世紀之後,鄧文迪、章澤天、昆凌,依然如是。 也所以,才依然有那麼多女性的人生首選是這條看似「容易的路」。 正如上野千鶴子在《厭女》中所言:將男人社會的價值觀內化為自己價值觀的女人,會主動去適應男人的序列,期待通過男人得到財富的分配。 她更犀利地指出,這些女人「發情」的對象,其實是男人在男人集團中的位置,而不是個體的男人本身。 愛情啊,其實並無處棲身。 任何事情,都有成本(代價)、收益。「成為吉娜」,也同樣有高昂的代價。 「成為吉娜」,女性最終的價值實現,到底是要依託於「寄宿在一個名男子身邊」,通過他的光芒放大自己的光芒。 ... 而你所有的自我增值努力,會在你不經意間,就從「依從我自己的愛好」滑向了「學這個更能嫁得一個好夫婿」。 還記得大火的美劇《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里有這樣的情節: 女主美麗優雅、受過大學教育的母親問哥倫比亞大學裡學習藝術的女孩子們,你們讀研究生是因為想當學者嗎?大部分人回答,不是。 「那你們為什麼要來讀這個?如果你們是為了想找一個好的夫婿,那你們應該去讀經濟系,而不是藝術系!」 然後,那些女孩子似乎醍醐灌頂般,紛紛向學校提出申請,要求轉系。這些女孩們,早已忘掉自己當初為何要去學藝術。 這難道不可悲可嘆嗎? 那些迎合男性價值標準,學會了那套男權話語的女性,自覺自愿地成為了「遊戲」的資深player,以及,捍衛者。男性的支配地位,繼續得倒鞏固。 ... 如今,他們,還有變身為「男權」代言人的她們,還想以自己獲得的好處,去「引誘」更多的女子,紛紛跳入這個「陷阱」。 最後,那些想通過個人努力、而不是靠嫁人來改變命運的女子,發現自己走在一條越來越難、越來越倒退的路上。因為,她們,是少數派。 成為吉娜,這個所謂的「完美太太樣板」,有代價。最終支付這高昂代價的,不僅僅是某個女性,而是所有女性整體。 我素來都對「完美」、「樣版」、「標準」這樣的詞感到警惕。人又不是機器,可以標準化定製、生產零件,再按照統一的規格、程序來組裝,最後校驗「合格」、出廠。 但偏偏,我們太喜歡套用「標準」。 套用標準的「好處」,在於人為區分出「等級」;區分出「等級」的「好處」,在於形成「權力差」;形成「權力差」的「好處」,是便於規範、支配和統治。 套用標準,是一種關乎權力的遊戲,是一種政治的遊戲。 「標準」的建立,本質上是「話語權」的建立。 掌握了「標準」的制定,即掌握「話語權」。 服從「標準」的人,在協助確立制定標準者的「權威」。 所謂完美的「朗朗太太」吉娜,在一個呼籲「女性獨立」的現代社會,不應作為「女性贏家的樣版」向「新一代女性」推廣。 對於這個問題,你怎麼看?期待留言探討。如果您認可本文觀點,歡迎「在看」、轉發分享。謝謝閱讀! 作者非非馬 ... 定居倫敦。 寫女性,寫影評,寫生活。

 

 

內容簡介

你所不知的台灣故事
不為人知的台灣俠義史詩

  台灣的外國恩人群像錄
  不只是對台灣前輩們的回憶
  也是致敬

  記述這些外國恩人的義行事蹟,其實也是做為一個台灣人的人生自我追尋——盧世祥

  《台灣的恩人群像錄》因此是個人追尋「我從哪裡來?」「我是誰?」的再度嘗試。本書所記述的,是台灣從十九世紀中葉向外開放之後,曾經在各方面協助台灣的外國人士,從馬雅各、馬偕等傳教士寫起,描述這些和台灣原本沒有直接利害關係的外國人,出自各種理想,以各種方式,扮演不同角色,對台灣無私地奉獻。——盧世祥

名人推薦

  彭明敏  黃昆輝  歐瑞耀
  感動推薦
 
  盧世祥先生是一位可敬的資深媒體人,他提醒國人莫忘懷德感恩,特廣蒐史料,編撰「台灣的恩人群像錄」,分別介紹醫者、啟蒙者、探索者、介紹者、救援者、民主促進者及記錄者七大類恩人;他生動、精準地描述這些恩人為台灣這片土地和人民無怨無悔地犧牲奉獻的感人故事;也為我們這些當代的台灣人,尤其是年輕的世代,提供了解自己生長的土地與其發展的過程,培養台灣主體意識的好教材。——黃昆輝
 
  讀世祥兄由生態保育方面,寫了多位恩人對台灣保育的啟蒙與貢獻,他們將生態保育視為一生志業,積極行動,他們是台灣最可貴的友人,也是台灣的恩人。讀本書,感觸良深, 特別向早期的鳥人,致最大的敬意,並樂共同奮進。——歐瑞耀

  本書所介紹的人物當中,有幾位是我的救命恩人,當時被暗殺之可能迫在眉梢,他們跟時間競賽,想盡巧計使我脫出台灣(請看拙著《自由的滋味》《逃亡》,宋重陽著《台灣獨立運動私記》,唐培禮著《撲火飛蛾》),他們出於正義感與慈愛之心,為了我的安全冒險營救,也有外國國會議員在國會中暴露台灣國民黨獨裁專制的真相,在國際上對國民黨政府加以施壓,也有發表文章關懷這些被害者,盧世祥先生也把這些鮮為人知的人寫出來, 將上面這些人稱是「台灣的恩人」再適當不過。——彭明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盧世祥


  一九四九年生台灣高雄市出生,父母是台南市安平人。

  高雄中學畢業,台灣大學學士、政治大學碩士、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碩士。

  歷任新聞機構記者、編譯、採訪主任、編譯主任、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常務董事、常駐監察人、執行長、董事長、顧問;並先後兼任教職於文化學院、台灣大學。

  著作:
  《做餅的人生 明天有夢》(合著,2001)
  《台灣的卓越》(合著,2006)
  《構築台灣夢》(2007)
  《新聞公害與傳播倫理:不要被媒體牽著鼻子走》(2008)
  《從哈巴狗變瘋:台灣媒體亂象紀實》(2008)
  《台灣紳士許遠東》(合著,2010)
  《李遠哲與台灣首次政黨輪替》(2013)
  《多桑的世代》(2015)

目錄

〈推薦序一〉俠義的史詩故事 彭明敏
〈推薦序二〉台灣的恩人 黃昆輝
〈推薦序三〉對台灣前輩的回憶 歐瑞耀
自序 盧世祥
第一章 台灣的恩人(引言 彭明敏出逃經過 唐培禮 唐秋詩 宗像隆幸 阿部賢一 有如觀音菩薩的七種恩人化身)
第二章 醫者(馬雅各 馬偕 蘭大衛父子 天主教靈醫會瑞士白冷會 譚維義 甘惠忠)
第三章 啟蒙者(甘為霖 巴克禮 馬偕 白話字)
第四章 探索者(馬偕 史蒂瑞史 溫侯 福鈞 韓爾禮 佛里 謝孝同)
第五章 台灣的介紹者(甘為霖 巴克禮牧師娘 連瑪玉 達飛聲  唐能理)
第六章 救援者(郭佳信 三宅清子 梅心怡)
第七章 民主促進者(甘迺迪 裴爾 索拉茲 李奇 克拉克)
第八章 記錄者(葛超智 柯普蘭 家博)
第九章 感恩
參考書目
 

自序

一個台灣記者的感恩之旅


  光陰似箭,個人從事新聞工作已超過四十年。一九七○年代中期,在研究所念了一學期之後,一位新聞界前輩的老師告訴我,新聞研究所沒什麼好學的,若真有心當記者,應到新聞機構從實務中學習。就因如此,我從經濟記者開始,半工半讀,在學校、採訪現場和報社之間忙碌;後來去美國又回台灣,在新聞工作中觀察、學習良多,深深同意「新聞是迷人的工作」這一前人說過的話。

  我的新聞工作生涯,十分幸運,遇到許多貴人。新聞工作的記者、編譯、編輯、主筆都歷練過,曾有幸擔任主管,而服務機構也從平面、電子媒體到業界的基金會,並一度在大學母校兼任教職,如今仍在新聞線上,且樂此不疲。

  隨著接近可寫回憶錄的年歲,回顧過去,充滿感恩之心,深覺應把握時間,不僅從新聞工作中繼續學習成長,也要積極彌補以往因忙於日常工作而未能吸收的知識與常識盲點,並寫下探究與觀察的結果。

  我的感恩,除了因個人的際遇,也出自一個台灣人觀察大環境而生的心情。我在戰後出生,屬於所謂「嬰兒潮」的世代,父母勤儉持家,重視孩子教養,我又是九個孩子的老七,因而在不富裕的家境中,沒吃過太多苦。但在小學階段,家住高雄市苓雅寮過田仔的牛稠仔聚落;牛稠仔是勞動人民、牛隻、牛車聚集地,人情濃郁的庶民鄰里。在汽車還不普及的一九五○年代,高雄港碼頭及一般短程貨物運輸以牛車拖運,牛稠仔是拖牛車工人的聚居之地,左鄰右舍都是附近高雄碼頭、唐榮鐵工廠駛牛車和當地工人的普羅家庭,孩子們多以伯叔姑姨稱呼鄰居長輩,雞犬相聞,相互扶持;聚落還有一家布袋戲院,孩子們常在散戲之前,免費「撿戲尾」。

  從牛稠仔的童年,一般人生活清苦的年代起,我經歷了台灣經濟、社會、政治的重大改變。以生活情況為例,牛稠仔不是家有廁所,小學同學有不少人赤腳上學;苓雅寮的最高建築物是「三層樓仔」,鹽埕鬧區才有「五層樓仔」的百貨公司;高中時期第一次坐火車從高雄到台北,每站都停的慢車要超過十小時;在那個戒嚴時代,愛河兩岸晚上十一點起實施宵禁,人車不得往來;高雄港區高牆聳立,岸壁(碼頭)與外隔絕,親水城市虛有其表。

  社會上,戒嚴的烏雲籠罩,人民動輒得咎,庶民生活遭殃。在學校,「國語」唯我獨尊,說母語要打手心、罰錢、遭羞辱;學生禁長髮,男生理「和尚頭」、女生一律「清湯掛麵」;教官要學生「入黨」,而國民黨是唯一選項。文化上,禁歌、禁書、禁(電影)片有如家常便飯;黨外雜誌動輒封殺,報紙最多三大張,新報紙不准辦,新聞有禁區,「蔣總統」是神一般的偉人。小學時,同班同學父親從火燒島回來,正直、木訥的工人如何會是「思想犯」而被抓去關了好幾年,在我心中一直是個問號。初中時,在週記上抄了一段批評孔子的文字,幾天後週記發下來,那一頁被完整撕去,訓導主任還要父親去一趟學校「喝咖啡」。

  一九八○年夏天,我第一次去美國,大城市的摩天大樓之外,還看到家家有汽車、冰箱,上班族夏日可出國度長假,身材有如肉球那樣的胖哥胖妹滿街走,深感這真是一個富裕社會。幾年後我在紐約工作,不僅體會自由而夠水準的新聞界對民主社會極其重要,也見識了《紐約時報》及包括公共電視網(PBS)、ABC、CBS、NBC等新聞機構的專業與倫理;特別是《紐約時報》,我一直認為是全球最好的報紙。所有這些,如今在台灣,上述富裕社會的現象已大致實現,媒體也很自由,只是在專業、倫理方面的長進不大,台灣民主政治也因此不甚理想。

  台灣歷經艱苦萬難,走向經濟富足、政治民主、社會開放,當然要歸功全體人民的積極打拚、流汗流血、前仆後繼、奉獻犧牲。在此過程,也得道多助,受到國際社會在經濟、人權、安全及道義的支持。這些外來的支援協助,讓台灣人民一路走來,得以克服困難險阻,更有氣力向目標與理想前進。來自國際社會的協助,除了以美國為主的政府和國際機構,還有許多外國人士,以各種方式幫助台灣向前行。

  二○○八年,一項「國際救援與台灣民主發展」國際研討會在台灣人權景美園區舉行,這是早年審理關押政治犯、重刑犯和軍事犯的看守所。在研討會現場,一九七○年一月協助彭明敏教授脫離台灣的唐培禮(Milo Thornberry)、宗像隆幸、阿部賢一等人現身說法,從各自角度回顧當年協助彭教授的經過與對台灣民主的期勉。他們的見義勇為、崇高人格和當天談話的謙卑態度,讓在場聆聽的我,大受感動,敬佩不已。

  彭教授一九六四年與學生謝聰敏、魏廷朝發表〈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被以叛亂定罪。在蔣介石政府假釋、但二十四小時全天候的軟禁中,他卻神奇地從台灣出走,一路抵達北歐瑞典斯德哥爾摩,獲得政治庇護;事後各種傳言臆測紛紜,是戒嚴時代的一大傳奇事件。

  從大局來看,這三位國際義人挺身而出,所幫助的其實不只是彭教授一人;他們所開啟的國際救援成功案例,正是鼓舞台灣,最終掙脫專制、邁向民主所不可或缺的偉大力量。他們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對抗不公不義政權,不僅需要過人的勇氣,具備高超的鬥智能力,且在成事之後,不伐其能,默不居功;甚至有如唐培禮,竟遭自己的政府長年無端限制自由。他們智、仁、勇兼具,身體力行,展現了人性極其崇高的一面。

  出自對他們的敬佩和感恩,身為經歷從威權到民主自由過程的台灣新聞工作者,自認應把曾經幫助台灣的外國人士義行事蹟,盡我所知,整理記述。後來,我有幸認識唐培禮和一起協助彭教授逃亡的唐秋詩(Judith Thomas),也與宗像再見過面,對他們瞭解越多,為外國恩人寫作的心意,更為強烈。正因如此,這本《台灣的恩人群像錄》第一章,就從此一傳奇而動人的事件寫起。

  外國人士對台灣的貢獻,當然不僅於人權或政治層面。一九七○年代末期,在與內人的蜜月旅行途中,行經花東縱谷,我們於山區遇見一位神父,他傳教兼行醫,說得一口流利的台灣母語,長年服務窮鄉僻壤的台灣原住民。這一外國人士的可敬身影,一直留存在我們兩人的美好記憶之中。

  記述這些外國恩人的義行事蹟,其實也是做為一個台灣人的人生自我追尋。

  像我這樣戰後出生的台灣人,從小在黨國掌控的體系之下受教育,屬被洗腦的一代。我的求學過程順利,算是好學生;好學生不是壞事,但也可能顯示被洗腦的情況相對嚴重,腦中裝滿「獨尊中國、貶抑台灣」的大中國意識形態,且表現於日常生活言行。

  以地理常識來說,年輕時我對中國地理如數家珍,卻難以列出台灣從北到南的山脈、河流及族群人文分佈。初中階段,我們許多同學就對從「北平」(不能稱「北京」,因為那是「共匪」用語)經上海到廣州要搭哪一線鐵路,十分熟悉;東西向的隴海鐵路經過中國哪些省份與大城市,我們也可倒背如流,儘管同學們從來不可能有人去過中國。

  歷史教育更嚴重,學子慘遭外來政權的大中國史觀霸凌。以中國史為例,從國小起,就是必修課(上課加月考、期考)。後來我雖因保送初中不必為準備升學考試而苦讀,上了初中仍有以中國史為主的歷史課程,考高中時又從頭詳讀加背誦一次。高中三年,中國史又來了,且因大專聯考我選丁組(社會科學及商學科系),中國史又大大折騰一番。考上大學,中國通史是我們大一的共同科目,如此又讀了一年。總計從小學到大學,上課加考試,一再重複強記的中國史,花了我好幾年青春歲月。

  相形之下,對台灣這片土地及人民的歷史,我們毫無探究與基本瞭解的機會。教科書上的台灣史,不論鄭成功王朝或清代台灣,都遭從中華帝國角度出發的史觀排擠,既簡略又邊陲;攸關台灣現代化的日本時代種種,絕少著墨,僅有的也是強調抗日部分。即使二戰之後台灣,篇幅也很少。

  在這種教育體制之下,我那一代台灣人從小腦袋被植入大中國晶片,「置身台灣,如在中國」,反而對自己生長之地的感情連結薄弱淡漠,甚至輕蔑。

  兩年多前,《多桑的世代》出版,我在書中描繪受過日本教育的戰前台灣人世代,包括六位我認識的「多桑」與「卡桑」。從小到大,我一直以「多將」(とうちゃん)稱家父,以「卡將」(かあちゃん)稱母親。寫《多桑的世代》,是個人追尋「我從何處來?」「我是誰?」的一次嘗試。

  年輕的時候,就常自問︰我是誰?為什麼在宇宙如此浩瀚的時間與空間,我會來這一趟人生?我從何而來?這一疑問,每當仰望星空時,就特別強烈。這一問題,有如法國印象派大師高更(Paul Gauguin)一八九八年經典畫作的標題:《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D’oùvenons-nous? Que sommes-nous? Oùallons-nous? )。其中,「我們向何處去?」是宗教家和哲學家才好回答的大哉問,非個人能力所可論斷;但「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至少在一定的範圍,是可追尋的問題。在個人的層次,我的問題因此是:「我從哪裡來?」「我是誰?」

  撰寫《多桑的世代》時,把我家的「卡桑」寫進去,主要是要求自己追尋「卡桑」的一生,試圖瞭解她所經歷過的日本時代,兼以探究雙親所來自的故鄉安平,那原是「台灣」這一地名的起源。那次寫作,儘管有好友告訴我,在六位書中人物,我家「卡桑」寫得最有感情,但我仍自覺寫得「離離落落」。事實上,相較於家母,我更無力寫家父,不僅他較早仙逝,主要仍是自己覺悟太晚,日本時代的家族相關資訊已難完整蒐尋。

  《台灣的恩人群像錄》因此是個人追尋「我從哪裡來?」「我是誰?」的再度嘗試。本書所記述的,是台灣從十九世紀中葉向外開放之後,曾經在各方面協助台灣的外國人士。由傳教士所揭啟的這一歷史新頁,從清治末期到進入二十世紀,是台灣邁向現代社會的開端;一直到二十世紀末葉,台灣終於成就經濟富足、政治民主、社會開放。黨國體制之下教科書所輕描淡寫的這段台灣歷史,在為準備書寫《台灣的恩人群像錄》的探究和搜尋資料過程,做為台灣記者的自己,希望能有較深入而周全的瞭解。

  從而,《台灣的恩人群像錄》從馬雅各、馬偕等傳教士寫起,描述這些和台灣原本沒有直接利害關係的外國人,出自各種理想,以各種方式,扮演不同角色,對台灣無私地奉獻。

  必須強調,在近一個半世紀的這段台灣歷史中,日本時代的許多日本人對台灣貢獻良多,影響及於今日,但在《台灣的恩人群像錄》中並未把他們列入。例如,有「嘉南大圳之父」尊稱的八田與一,對台灣土木水利工程現代化的貢獻至大,令人敬佩;而其妻子外代樹以身殉夫,備極動人。不過,由於八田是日本政府的一部分,並非和台灣無直接利害關係的外國人士,故不在《台灣的恩人群像錄》的寫作名單中。同樣的,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時期不乏對台灣貢獻良多者,也不在本書的「台灣的恩人」之列。

  對「台灣的恩人」如此界定,既出自作者的選擇與判斷,也受制於自己有限的知識和見識;可以想見,「台灣的恩人」絕不只於本書所列出並描寫的外國人士。因此,如能經由本書的拋磚引玉,讓更多有識之士從不同的領域書寫並介紹更多「台灣的恩人」,一起讓國人感念這些外國人士為我們這片土地和人民所貢獻的動人事蹟,有助台灣在各項挑戰中奮力向前行,正是作者的基本期盼。

  我長年從事新聞工作,盡力為這片土地及人民忠實做紀錄,是一個記者的基本職責;尤其像我這種戰後出生、經歷外來政權洗腦的世代。我新聞工作的典範王景弘先生曾以此相勉:「各盡努力,在自己能力所及範圍內補充被外來政權刻意摒棄或迴避的台灣歷史大小故事,對上一代及下一代都是有意義的交代。」這本書因此是一個新聞記者向歷史學習、嘗試善盡台灣記者本分的寫作報告。

  本書承彭明敏教授、黃昆輝教授、歐瑞耀會長三位我所敬重的長輩賜序,感激不盡。內人金萱是我的第一位讀者,感謝她的細心、耐心和體貼。當然,書中所有誤謬,都要由作者本人負責,並期待各方指教。

  本書出版之時,適逢唐培禮牧師去世一周年,謹以本書獻給已承天主寵召的這位台灣恩人,並向歷來所有台灣的恩人致敬。

推薦序一

俠義的史詩故事
彭明敏


  我的祖父彭士藏,是台灣歷史上台灣人最早改信基督長老教者之一,其後成為傳教士,也是台灣人最早從事這種工作者之一。

  所以在我家,經常在談論中提到外國傳教士的名字,什麼「牧師」或什麼「姑娘(Ko-Niu)」(當時我們對西洋女傳教士用這種稱呼)。

  我小的時候雖然沒有看過「牧師」或「姑娘」,對他們有一種神秘的尊敬,長大以後才知道他們一生奉獻於台灣,完全認同台灣,融入台灣人的生活,講流利的台灣話,將聖經以羅馬字翻譯作台灣話,除了傳教以外也為了台灣人的教育、醫療和衛生有說不盡的幫助,現在盧世祥先生將他們的生涯重新發掘介紹,非常有意義。

  本書所介紹的人物當中,有幾位是我的救命恩人,當時被暗殺之可能迫在眉梢,他們跟時間競賽,想盡巧計使我脫出台灣(請看拙著「自由的滋味」「逃亡」,宋重陽著「台灣獨立運動私記」,唐培禮著「撲火飛蛾」),他們出於正義感與慈愛之心,為了我的安全冒險營救,尤其是唐培禮牧師受國民黨誣陷,正式通知美國國務院其為恐怖份子,國務院官僚未調查真相就成案,使唐培禮牧師十幾年都拿不到美國護照無法出國,他沈默不語,不埋怨,也不讓我知道,我十幾年之後,才偶然發現這個事實,衝擊極大,他這樣受冤,從不辯解,如此高尚人格非普通人所能達到,時光飛逝,我常自憾拙於言己,自責未充分向這些恩人言謝(其實心中的感謝極深,言不盡的)。近半世紀過去了,當事人都老了,一個個離世了,不久將全部不在了。但願這一動人的俠義故事,將在台灣史上永久留作可歌可詠的史詩。

  在國民黨政府戒嚴和恐怖統治的時候,一些人包括我本身,因為思想不同備受國民黨迫害,成為所謂「政治犯」。當時台灣社會把「政治犯」視為可怕的瘟疫,至少是異類,不論朋友或親屬都避之而唯恐不及,怕被連累,遑論一般社會人士。「政治犯」被恐懼、被隔離、孤立無援,被視為社會的污穢。在這種氣氛之中敢公開或秘密的幫助「政治犯」者極少;需要無限的勇氣和無比的慈愛心,盧世祥先生也把這些人介紹給台灣人,他們有的是傳教士,有的是勇敢的外國人,他們有堅強的民主信念,社會正義感,願意冒自己生命和安全,伸出援手。

  也有外國國會議員在國會中暴露台灣國民黨獨裁專制的真相,在國際上對國民黨政府加以施壓,也有發表文章關懷這些被害者,盧世祥先生也把這些鮮為人知的人寫出來, 將上面這些人稱是「台灣的恩人」再適當不過。

  盧世祥先生使一般台灣人認識了這些恩人,這個工作本身也是對台灣社會是一重要的啟蒙,在這裡重新對這些「台灣的恩人」表示最深的敬意,也對盧世祥先生的努力表示最深的謝意。

推薦序二

台灣的恩人

黃昆輝

  台灣,歷經不同的外來政權接續專制統治數百年,最後能夠掙脫貧困與欺壓,走向民主、自由、開放與繁榮,躋身民主國家之林。這個發展成果得來不易,是我們歷代先賢、先人流血流汗、犧牲奮鬥打拚出來的。不過,在打拚的過程,曾獲得各國義士多方協助,才能克服萬難,走到今天的地步。

  這些義士,都是我們台灣的恩人。

  盧世祥先生是一位可敬的資深媒體人,他提醒國人莫忘懷德感恩,特廣蒐史料,編撰「台灣的恩人群像錄」,分別介紹醫者、啟蒙者、探索者、介紹者、救援者、民主促進者及記錄者七大類恩人;他生動、精準地描述這些恩人為台灣這片土地和人民無怨無悔地犧牲奉獻的感人故事;也為我們這些當代的台灣人,尤其是年輕的世代,提供了解自己生長的土地與其發展的過程,培養台灣主體意識的好教材。昆輝有幸拜讀,深受感動,也有若干心得。

  十九世紀中葉,基督教與天主教傳教士相繼來台傳教;伴隨宣傳福音,展開行醫與興學工作。其中,以馬雅各、馬偕及蘭大衛父子分別在南、北及中台灣行醫傳教的故事最為感人。他們引進西醫,免費醫治「艱苦人」;並樹立了耶蘇「洗腳精神」的謙卑服務理念。教會興辦的學校包括神學院、中小學、特殊學堂及識字班,不但減少文盲,更引進西方現代文明和科學知識,扮演「啟蒙」的角色,奠定台灣其後發展的基礎。直到今天,「教會醫院」和「教會學校」在台灣的杏林與杏壇仍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二十世紀下半葉,台灣歷經另一段追求民主與自由的奮鬥過程。盧先生忠實地記錄國際正義人士與團體如何積極奔走救援因爭取民主自由而成為政治犯的鬥士。其中,又以描繪唐培禮、唐秋詩、宗像隆幸及阿部賢一,四位外國義士協助彭明敏教授突破監控、變造護照、易容變裝,逃離台灣的過程,有如電影情節,最為動人。而台灣最後能夠解除戒嚴,脫離白色恐怖;進行國會改選、總統直選,具備一個民主、自由國家的基本條件,則不能不歸功於長期關注、支持台灣的美國國會四劍客:甘迺迪、裴爾、索拉茲及李奇議員。他們持續呼籲台灣政府廢除戒嚴令,聲援台灣人民追求民主自由。政治民主與社會自由,是台灣最大的發展成就與驕傲。

  馬偕的「福爾摩沙紀事」與史蒂瑞的「福爾摩沙及其住民」,「探索」台灣的自然景觀與動植物,觀察人文活動與種族特性,至為用心,觀察入微。葛超智的「被出賣的福爾摩沙」和多篇論文忠實地「記錄」台灣人民為民主自由打拚的過程。此外,史侯、甘為霖、伊莉莎白等則把台灣「介紹」給歐美各國。

  讀完「台灣的恩人群像錄」,不能不感慨:在十九世紀,外來人士都把台灣稱為「福爾摩沙」(美麗之島),也真心愛這片土地;但反觀當時的滿清政府卻視之為「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的蠻荒之地。到了二十世紀,台灣的學生對中國的歷史、地理可倒背如流,但對自己生長的土地卻相當陌生。目前,此一現象雖已稍為改善,但似乎做得還不夠。

  盧先生在書中也提出我們可以向恩人表達感恩的各種方式,都相當具體可行。昆輝覺得感念恩人,就要學習他們的典範,發揚他們的精神。首先,身為台灣人,就要愛台灣,就要多了解自己生長的這塊土地和她的發展歷史。其次,我們雖已號稱民主國家,但實際上,國人的民主素養和法治精神仍嫌不足,尚待提升。最後,我們國家已發展到相當的程度,行有餘力,就應多關懷、協助其他需要扶助的國家與人民。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622202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318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nEnKjoQ.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781391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台中南區控制食慾方式的中醫減肥方式台中中區穴位埋針中醫診所竹南減肥門診推薦台中北屯區臀部瘦身中醫診所
桃園觀音下半身肥胖體質減重 清水腹部瘦身中醫診所 針對肥胖減重瘦身推薦的北屯中醫診所竹南局部消脂中醫門診 平鎮減重門診 台中減肥減重瘦身有效實例很多的中醫診所梧棲減肥門診推薦 西湖內分泌失調發胖的中醫減肥門診 西屯中醫減肥推薦的中醫診所新竹香山更年期發胖的中醫減肥門診 台中北屯區拔罐療法中醫診所 中壢埋線減肥體驗效果佳的中醫診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uu67uu26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